《普宁年味里的“搭子”情:烟火人间最暖的团圆注脚》

在粤东小城普宁,过年从不只是日历上的红圈,而是一场浸透烟火气的集体仪式。这里的人把“搭子”叫得亲昵——或许是共蒸甜粿的邻里阿婶,是祠堂前合伙搭戏台的青壮后生,亦或是返乡路上拼车同行的异乡客。临时结盟的默契里,藏着普宁人对团圆最朴素的注解:独乐乐不如众乐乐。普宁过年搭子

甜粿灶边的“美食搭子” 腊月廿四一过,老巷里的柴火灶便陆续腾起白烟。蒸甜粿是技术活,单打独斗难免手忙脚乱。李家阿婆总会唤来对门的“老搭档”陈姨,一个调糯米浆,一个看火候,间或往灶膛里塞把从后山捡来的龙眼枝。“柴要烧得响,日子才旺咧!”笑声混着蒸汽,把窗玻璃蒙成朦胧的年画。《普宁年味里的“搭子”情:烟火人间最暖的团圆注脚》

祠堂前的“文化搭子” 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江湖。英歌队的阿杰早和邻村鼓手约好“今年组个双龙阵”,排练时总多带一壶凤凰单丛;灯谜会的师范生小林,拉着发小连夜写了两百条潮语谜面。“外头打工天天讲普通话,回来不对几句‘土话’谜底,总觉得年白过了。”红灯笼下,那些临时凑成的搭档,让传统有了青春的体温。《普宁年味里的“搭子”情:烟火人间最暖的团圆注脚》-普宁过年搭子

摩托大军里的“归乡搭子” 324国道上,从东莞结伴骑行的五辆摩托车绑着同样的行李——给孩子的玩具、给老人的膏药,还有一袋路上分食的普宁豆干。领队的老陈在微信群发了定位:“后生仔跟紧,到家请你食牛肉粿!”车灯连成一道流动的星河,照见每个异乡人心里那条名叫“搭伙取暖”的归途。

当午夜鞭炮炸响,这些因年结缘的“搭子”们又散作满天星,可那口共尝的甜粿、同舞的英歌槌、路上递过的矿泉水,早把“独在异乡”熬成了“此即吾乡”。普宁人用行动证明:所谓年味,不过是愿意和这个世界搭个伙的热乎劲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