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东黄搭子:黄土高原上的农耕记忆与乡土情怀》

在山东鲁西北与鲁西南交界的广袤平原上,散落着一种独特的农耕工具——黄搭子。它由粗粝的荆条或柳条编织而成,形似扁平的簸箕,却比簸箕更深、更结实。农人用它盛装刚收割的麦穗、晾晒的豆子,或是搬运田间的土块。黄搭子虽不起眼,却是山东农民世代劳作的忠实伙伴,承载着黄土高原上最朴实的农耕记忆。《山东黄搭子:黄土高原上的农耕记忆与乡土情怀》

黄搭子的名字源于其材质与用途。“黄”指代黄河冲积平原的黄土,也暗喻农具经年累月沾染的泥土色泽;“搭子”则是当地方言中对容器的统称。它的编织工艺并不复杂,却讲究耐用性。老匠人将枝条浸泡软化后,以十字交错法编出密实的底,再沿边缘收口,最后用麻绳加固。一个结实的黄搭子能用上十几年,甚至传给下一代。山东黄搭子

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,黄搭子是田间不可或缺的帮手。麦收时节,农妇们弯腰将散落的麦穗一把把拾进搭子;秋日晒粮时,它又成了移动的“晾晒盘”。黄搭子的边缘常被磨得光滑发亮,那是无数双手反复摩挲的痕迹。如今,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取代了手工劳作,黄搭子逐渐退出了主流农具的行列,但在一些老人的院落里,仍能看到它们堆叠在墙角,成为乡土生活的沉默见证。《山东黄搭子:黄土高原上的农耕记忆与乡土情怀》-山东黄搭子

或许,黄搭子的价值早已超越实用工具本身。它凝结着山东农民“惜物知足”的智慧,也映射出人与土地之间最原始的联结。当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乡村,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,正以斑驳的纹理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