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阜平搭子:太行山深处的乡土记忆与温情守望》
在河北阜平的群山褶皱里,藏着一种质朴的乡土情谊——当地人称之为“搭子”。它不是具体的物件,而是邻里间心照不宣的互助约定:春耕时合力犁田,秋收时轮流晾谷,谁家盖房全村出工,红白喜事更是灶台连灶台、板凳挨板凳的热闹。
阜平的搭子文化,源于太行山区的生存智慧。这里耕地零散,气候寒薄,单门独户难以应对自然的严苛。于是“搭伙”成了本能——张家出牲口,李家出人力,王家送一筐土豆当干粮,活儿干完了不分彼此,只记一句“往后我家窑洞修顶,还得劳烦您”。这种交换从不算账,却比契约更牢靠。
搭子的内核是信任的累积。村里老人常说:“搭子搭的不是力气,是心。”农忙时节的田间地头,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弯腰割麦的妇人身后,不知谁家的孩子默默递上一碗晾好的黄芩茶;暴雨突至时,晒谷场上的玉米早被邻居麻利地收进了自家仓房。这些瞬间里,没有客套的谢意,只有门楣上那一串红辣椒,悄悄挂到了需要的人家檐下。
如今,年轻人外出打工,机械化取代了人力协作,但搭子的精神仍在阜平的山坳里延续。村委会用微信群调度“义务帮工队”,谁家老人病了,依旧有人轮流送饭;电商合作社里,各家山货拼单发货,共享物流成本。或许形式在变,但那份“你拉我一把,我扶你一程”的暖意,始终是这片土地最坚韧的纽带。
当城市里的“陌生人社会”愈发疏离,阜平的搭子像一盏温吞的油灯,照亮了中国人骨子里未曾熄灭的互助基因——它提醒我们,生活的重量,从来不是独扛。